来过温州理工学院“党员之家”的师生或各界人士,都会看到门口醒目的题词“党员之家”。这幅字是101岁的抗日老兵、离休干部、温州大学老领导、老共产党员吴佩之先生的绝笔。
革命精神 后人接力
建馆之初,“党员之家”就秉持建设成为“教育宣传的红色基地、传播践行的红色阵地、服务地方的红色高地”的宗旨,而吴佩之在抗战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有战争的沉淀,有高校的经历。当时请吴老题字时,他已经卧病在床。在病床前,学校领导、同事跟吴老讲述了这个场馆建设的初心、理念、功能等,里面既有历史的沉淀,又有数字化智慧化的展现。吴老拿起笔,尝试一次又一次的书写,这四个字他是分开书写的,个别字足足写了10多遍。或许是信仰的力量,他完成了人生的最后四个字,弥足珍贵地展示在“党员之家”门口。
吴老生前曾以新四军的身份参加抗战,抗战胜利后随解放军第25师参加渡江战役。到杭州后,他所在千余人的大队即被浙江省委分配到温州。1957年,吴老任温州市地委农工部副部长。这年5月全国农业展览会在北京召开,林业部邀请鲁、浙、湘三省山区县委书记到北京参观林业展览馆,吴佩之作为温州地区农林口负责人前往与会。5月24日,包括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他们并合影。后来,吴佩之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等。但他依然坚信阴霾总会过去:“人的一生会有很多坎,有的人能过去,有的人会过不去,我庆幸自己坚持着都迈过去了!”
吴佩之这种对革命信念的坚守和对红色精神的传递,在他的儿子吴东峰身上得以印证。吴东峰是著名军旅作家、高级编辑,大校军衔,一生所做的事情就是要发扬光大红色文化。
星火相传,精神永存。“党员之家”也是吴东峰的家,馆内陈列着他们一家人的照片。每逢重要的节假日,吴东峰都会带着亲人们来到党员之家过节,他觉得这里有父亲的精气神儿。吴东峰目前也在整理吴老生前的书籍,打算赠予“党员之家”,这对学校来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吴东峰每年定期为新生举办《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骨”》主题讲座。他曾面对面采访过200余位开国将军,如萧克、王震、许世友、张爱萍、李德生、刘华清等,是我国采访开国将军最多的记者。这样的采访经历以及早年的参军经历,使得吴东峰对于革命军人有着比旁人更深刻的理解。他把战争过后这些英雄身上留下的印记叫做“战创”:“他们都经历了生与死的炼狱,对死亡有着超常的认识和理解。他们的人生呈现出一种常人无法相比的‘气象’,是‘生命力极其旺盛’的一群人。”他如是说道。
文化使命,青年担当。吴东峰在全国各地举办巡回展,学校非常重视吴东峰先生传播爱国主义教育,曾参与策划并受邀参加吴东峰在广州办的“笔墨硝烟 将星璀璨——开国将军手迹展开幕仪式”仪式。展览让时人从他们的字迹中看到里头蕴藏的精神力量,激励后人传承红色基因,为新时代建功、报效祖国。
红色基因 理工传承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温州理工学院精心打造了近500平方米的“党员之家”红色文化传播阵地,融入红色元素、智慧元素和理工元素,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依托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着力将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以“红”育人,厚植爱党爱国情怀。综合运用图文、影像等多媒体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设“铸魂固本强根基 擎旗奋进担使命”等系列思政课,将党的理论知识深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营造爱党爱国的浓厚氛围。学校紧扣开学关键节点,发挥“瓯江红”党建示范群育人载体作用。建馆至今,每年9月,“开学第一课”都在党员之家进行,已有8000多新生来这参观考察。参观考察的第一个故事便是“党员之家”这四个字传承践行的故事。而每一位讲解员的学习、培训、讲述,这是开设鲜活生动思政课的全过程。让广大新生入学后第一时间重温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传播红色氛围,传承爱党情怀。
以“学”促思,激发接续奋斗热情。每一位预备党员发展或者党员转正时,都会在“党员之家”开会,新党员需要面对党旗宣誓拍照,记录到“党员之家”“一个也不能少”的系统。校友们来访时,依然能在这个系统里找到当时入党的信息和照片,找到当时入党的初心和使命。上学期学校邀请30多位党员优秀毕业生分享人生规划,激励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日常学习中,开拓创新,砥砺奋斗。
以“行”增信,勇做合格时代新人。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组织在校师生赴温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省一大”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感受革命先烈精神伟力,激励青年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责任。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抒写时代新篇章,落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肩上。学校广大学子立足志愿服务,发挥专业所学,将党史教育同德育教育有机融合,做到服务群众,贡献青春力量。
志愿服务彰显青春底色。去年暑假期间,学校组织了“瓯江红”暑期社会实践。从“党员之家”出发,一路北上,实践足迹遍布浙江大地,行程1185公里,实地走访深刻诠释红船精神内涵的典型个人或组织,通过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更好地将红船精神以身边人身边事的形式讲述给群众。师生发挥所长,在红笔杆、红镜头、红喇叭等红色系列文化品牌中,深度挖掘学校和温州地方特色,传播红色基因,打造特色品牌,传承红色根脉。“红喇叭”英语课堂志愿服务品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服务社区10余场,服务留宿儿童4000余人次。建设双语绘本组队伍,制作双语绘本视频,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服务华侨子女。深入打造“英语充电宝”困难帮扶服务,开展分享会等系列讲座7场,服务2000人次。“红笔杆”动员师生党员和积极分子300余人,前往温州各县(市、区),累积行程近9000余公里,采访退伍老兵48名,发布推送100余篇文章,形成一系列别具地方特色的“四史”宣传成果,培育一批矢志服务地方的新文科人才。
校地企合作服务共同富裕。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对标温州“5+5”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任务目标,成立党员专家服务团队下沉服务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300余家企业提供智力支持,“解难题、通堵点、补盲点”逾5000个。与泰顺县合作共建山海协作温州理工学院泰顺研究院,从泰顺地方需求和特色优势出发,探索产业规划、科技孵化、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领域校地深度合作新模式,打造政产学研合作新范式。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建温州市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通过构建“建立试点基地、服务决策咨询、数字融合绘就双碳地图”模式,为低碳发展提供政策研究、人才支撑、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探索具有温州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加速“双碳”人才培育,为全市“双碳”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
党建联盟助力乡村振兴。充分运用平阳凤卧“省一大”召开地、永嘉红十三军诞生地等市域内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组织师生党员参观学习,身临其境感悟温州在党史上的重要地位,重温入党誓言,洗练入党初心,为接续奋斗补充精神动力。发挥高校智力优势,倾力服务老区建设发展,为凤卧镇创新打造“红旅+绿创”新型生态红色旅游模式,助力党史故事在瓯越大地上活态流传。成立青年博士服务团和青年志愿者服务团,充分发挥土木工程、建筑、规划设计等领域的专业优势,探索构建适应当地特点和要求的现代新型农村规划设计综合服务模式,打造乡村振兴智库平台,培养乡村振兴规划建设人才,构建乡村振兴创意规划基地,真正实现“红色引人”“绿色留人”。
作为教育部批准的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温州理工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党建领航,固本强基,从践行“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守好“红色根脉”的高度深刻认识高校党建工作的丰富内涵、战略意义、使命责任,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目标,强化政治引领、坚持铸魂育人。